【三国杂谈】三国第一毒士贾诩
一、人物简介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姑臧(今甘肃**)人,三国时期曹魏势力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李傕郭汜作乱时,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候。注:《谥法考》曰: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贾诩字“文和”,因其性格与作为,周泽雄评价其为“乱武”〕。
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二、性格特征
1、谋略超凡。
有人将贾诩称为三国第一谋士,这个评论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要说他是“鬼才”,我是完全赞同的。在《三国演义》中,贾诩是在一个灰暗昏乱的背景下走上前台的。他本是西凉地区两个土匪军阀李傕、郭汜的帐前谋士。在李傕准备“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表现出一副狼狈表情之际,贾诩出场了。他劝李傕道:“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话不长,道理讲得却很清楚:你们没有了军队,就什么都不是了。剩下的只是亡命天涯、早晚落网之路。现在已没有退路,何不纠集人马为董卓报仇?倘若不行再逃命也不晚。这句话与**、****时所说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异曲同工之处。评论家毛宗岗曾在此作注:“只贾诩一言,便使长安大乱。武士兵端,起于说士舌端,可畏哉!” 可以看出他对贾诩此谋是很为不满的。当然,毛宗岗这样评论是后来者出于忠义的道德准则来评判的,同时也可以理解成毛宗岗对贾诩身上所出现的这点瑕疵的深深遗憾。然而我们如果站在李、郭二人的立场上看,贾诩的这个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李、郭二人杀入长安,制造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浩劫。两人是很得实惠,分别位至大司马、大将军,实际把持了风雨飘摇的小**。作为贾诩为人臣子的身份以及自己“救命之计”的本能,无疑贾诩的此次设谋是非常成功的。
谈及贾诩之谋,不得不说到宛城大战。曹操生平行军向来所向披靡,少有敌手。然而在宛城攻打张绣时,贾诩为张绣设计,请张绣入告曹操乞求移屯中军,分立四寨,刻期举事。这一仗使曹操的得贴心猛将典韦及长子曹昂相继阵亡,自己所乘的大宛良马亦中箭而死,相当狼狈。曹操在吃尽苦头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了贾诩的厉害之处。后来发生的“贾文和料敌决胜”更让人拍案叫绝。曹操因为得闻袁绍犯许都,随即撤回正在宛城攻打张绣的军队。张绣心想好不容易逮到个机会,便急不可待的准备领军追击。贾诩一旁劝阻说,“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张绣以为此乃天赐良机,不乘胜追击更待何时,没过多久就被曹操后队杀得大败而还。张绣诚恳地向贾诩道歉,贾诩却说,“今可整兵再往追之”。张绣哪里敢去,精兵打退兵且不打过,何况败兵去打得胜之兵。却看贾诩如何作答,“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贾诩说了这句话无异于立下军令状,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早已是成竹在胸了。结果正如贾诩所料,曹操被杀得溃不成军。此时的张绣自是与曹操一样纳闷,遂要让贾诩说个明白。贾诩娓娓道来:这个很简单,曹公与将军作战,并没有占丝毫下风,突然撤退,肯定是后方有事。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曹操是何等精明之人,必有精兵良将为之殿后,以防追军。待将军败走,曹操再无顾忌,就不再设防。此时将军纵用败兵追击,亦必能奏效。此时,贾诩因其从容淡定,胸怀成竹,料敌制胜,把曹操的一举一动都分析地很合理,让张绣大开眼界,从而也达到了他自己一生智慧的巅峰。公元211年,此时贾诩已随张绣投降曹操。曹操西征马超,马超英勇,所率凉州兵也勇猛善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之相不下淯水、赤壁之败,曹操无计可施。此时,贾诩适时的表现出他超一流的谋士水平。贾诩为曹操献反间计曰:“马超乃一勇之夫,不识机密。**亲笔作一书,单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超必索书来看。若看见上面要紧去处,尽皆改抹,只猜是韩遂恐超知甚机密事,自行改抹……” ,马超果然不识其间机密,与韩遂发生内讧,从而被曹操一举击败,从此便失去争霸一方的机会,曹操也再无西北之患。
贾诩之谋首先是建立在他知人之能、洞察人性的基础上的,他知李、郭强盗土匪使其窝里斗,知曹操英雄劝李、郭、张绣投降,知袁绍不用能人拒其招降使者,知马超有勇无谋献离间计等。有了这个基础他才能出奇制胜,每划必中。在第七十四回庞德抬棺决战 关云长水淹七军一回中,贾诩就曾有“庞德恃血气之勇,欲与关某决死战,臣窃虑之。”的预言,直叫人叹为观止。
2、英明择君。
要说贾诩一生最成功的地方,不可不提的是他的择主能力之高。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时期,各样人才为各个军阀所倚重,而众多人才也对于自己选择尽忠的对象慎之又慎。贾诩的择君观念又是怎样的呢?贾诩最先事李傕、郭汜,随及二人失天下人之心而亡,而后张绣受贾诩之策依附曹操,以贾诩为使者面见曹操,曹操又对贾诩非常佩服,并想留下他作为谋士。贾诩说,张绣虽很平庸,但对我言听计从,信而不疑,我在他手下能够尽情的发挥我的才华,这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故不忍离开。这一点可以从前面叙述的曹操征宛城事件看出,张绣确实是深信贾诩的。再过不久,官渡之战爆发,袁绍派使者向张绣招降。没想到,贾诩在张绣及使者前当面回绝,更指出袁绍不能容人,不可投靠。张绣问他不投袁绍该怎么办,于是贾诩提议张绣投降曹操。绣曰:“吾先与操有仇,安得相容?”诩曰:“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焉。” 张绣从其言,随即同贾诩投降曹操。曹操遂封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结果昔日主仆皆在曹操手下一展光芒。而这次在袁绍与曹操二人之间所作的选择再一次证明了贾诩长远而独到的眼光。袁绍虽然此时势力雄大,但随着时光流逝将来肯定不及曹操。如此一来,贾诩和曹操取得了双赢。首先为曹操赢得了爱才不计前嫌的好名声,正如曹操执贾诩的手所云,“使我信重於天下才,子也” 。其次减少曹操的后顾之忧,再次由于前两次进攻张绣战斗中贾诩表现出的才智,曹操也会认为贾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曹丕即位后,对贾诩也几乎言听计从,十分尊敬。从贾诩先后投靠的主子来看,贾诩的心中可能一直充满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无奈和难以展现自己才华的悲凉。一旦有人尊敬他、爱护他,贾诩也会为之感动且戮力效命的,哪怕此人只是难成大器的平庸之辈。他似乎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总是在追求挥洒自如、畅快淋漓的发挥自己的才智,而不论主公的实力是否雄厚,主公的人品怎样以及所行所为是义或是不义。
3、明于进退。
贾诩智谋甚矣,却不招人之忌,这得益于贾诩明智的为臣之道。古为君为主者,于立嗣之事莫不敏感之至,从曹操立嗣一事中可以看出贾诩之高明。这不仅是君王们自己的家事,更是涉及王朝家势兴衰的大计。历朝历代,多少名臣大将于此事而惹君王猜忌,因而丧命,更何况曹操本就是多疑之人。曹操成为魏公不久,立嗣之事也成了当务之急。曹操时有四子,不过只有长子曹丕和小儿子曹植可堪为嗣。曹植才具盛名,曹操向来颇为欣赏,因此曹植一开始是占据着上风。二人各有参谋,曹植的参谋乃是主薄杨修,而曹丕找寻的参谋就是谋士贾诩。我们先看看两个参谋都是怎样各自表现的:曹操每次出征,曹丕痛哭流涕,十分不舍(此乃贾诩所教);曹植则****文采飞扬,“于是操疑植乖巧,诚心不及丕也。” 曹操出题,考验儿子的才干让二人都进宫办事,却暗自吩咐侍卫不放二人入门;曹丕见了,不入,知难而退(贾诩洁身自好,没有参与),曹植去了之后,按杨修所教,叱推侍卫而入,曹操本来还挺赞赏曹植,当闻是杨修所教之后,心中顿时不喜。在曹操看来,自己为立嗣而考验儿子,是不能容忍这种局外人自作聪明之举的。曹操考验两个儿子军国之事,曹丕木讷,而曹植则对答如流。自从上次发现杨修擅自教曹植推侍卫而入的事件后,曹操便多了个心眼,经查果然又是杨修所教。于是曹操开始不喜曹植。杨修发现曹丕暗自和朝歌长(吴质)拉拢关系,于是“径来告操”。曹操派人查实,曹丕早已准备,自然无从查证。于是曹操怀疑杨修故意陷害曹丕,“愈恶之”。 曹操拿立嗣之事问贾诩,贾诩沉默良久不答。曹操好奇,继而问他到底所想何事,贾诩就回答说,我刚刚正在想刘表和袁绍两个人。曹操大笑,于是立曹丕为王世子。我们说,整件事情,多个片断,从表面上看,曹植是占尽风光,杨修的计策是层出不穷,曹丕是节节退守,只是事情结果却事与愿违。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曹操,在涉及曹操最敏感的话题上,以曹操之猜忌性格,实际上是不容外人过多插足,尤其是他意中不言之语,最畏他人知晓,更不容忍看别人表演“小花招”。这时候,不争便是争,越是质朴、越是忍耐才越有价值。这一点,贾诩心下明了,杨修却自得其乐,特别是在最后二人各自表现的时候杨修“径来告曹”的行动尽显莽撞,贾诩则始终表现出一副非常不情愿掺和的态度,最后“无奈”且极尽委婉的说出了立曹丕的意见,当曹操征求贾诩意见时,他故意不答。曹操就说你为什么不回答我呢,贾诩才道出了那句言简之意妙之语——“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袁本初(即袁绍)、刘景升(即刘表)二人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继承权问题,废长立幼,死后不久兄弟就开始反目。贾诩貌似漫不经心的回答,实则暗示曹操以前车之鉴。这样既避开了立嗣这个敏感的话题,又使曹操更好地理会自己的观点,坚定了曹操的决心,实在一举两得。在这场****的**斗争中,贾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样颇有心术的曹丕,并以他的智慧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也保全了自己宝贵的性命。曹丕登基,为报贾诩之恩,封其为太尉。但在协助曹丕的同时,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连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不久,曹丕称帝,贾诩也得以飞黄腾达。这位“经达权变”的自保之臣最终达到了他**生涯的顶峰。
由此看来,贾诩的出谋之道,乃是先自身,其次主公,最后才是国家社稷。凭此顺序来制定出谋献策的轻重缓急,就能保证在乱世之中即使频繁的易主依附,面对瞬息万变的世局战况,也总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贾诩的过人之处。
三、主要功绩
1、【兵犯长安】
最初贾诩以西凉谋士身份跟随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董卓死时,李傕等人上表请求赦免而王允不准,于是李傕等人打算散去逃难。这时贾诩献计说如果死时四散而逃无疑是送死,不如纠结人马杀回长安。李傕听从了建议,于是乎长安攻陷,吕布逃走。(主要见于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2、【献计张绣】
贾诩后来成为张绣帐下谋士。与曹军交战最初,贾诩认为打不赢,所以力主请降,张绣同意。后来张绣婶母被曹操侮辱后,张绣怒不可遏,力主一战,贾诩献计让张绣引军围攻没有戒备的曹操,此役令曹操几乎失陷,并折损了大将典韦、长子曹昂及侄儿曹安民等。再后来曹操击败袁术后,再议征讨张绣。贾诩以将计就计之法,再次令曹操中伏,大损兵马,将领于禁、吕虔亦受战伤。曹操退兵,张绣、刘表议欲追袭,贾诩认为必败,果如其言;然而贾诩又劝二人再次起兵追袭,张绣听从其计,结果大胜而还。
3、【劝张归曹】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当时冀州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4、【离间计】
马超兴兵讨曹操,贾诩随军西征,并献离间计,致抹书予韩遂令马超疑惑,使马超与韩遂失和相攻,曹军因而得胜。此后曹操征张鲁时,欲得猛将庞德归顺,贾诩故技重施,通过贿赂杨松,离间庞德与张鲁之间的关系,亦成功令庞德降曹。
5、【力挺曹丕】
曹丕为了争夺子嗣之位屡屡请教于贾诩。后来曹操就立嗣子之事问贾诩时,贾诩淡淡地提到袁绍、刘表二人,让曹操联想到二人立幼废长终致覆灭的故事,然后决意立曹丕为后嗣。
6、【辅政安国】
曹**后,临终托孤,贾诩为顾命大臣之一。曹丕继位后,封贾诩为太尉,位列三公。曹丕曾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征战东吴果然无功而反。
7、【人物结局】享年77岁善终,谥肃侯,长子贾穆继嗣。多年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庙。
四、历史评价
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阎忠:“诩有良、平之奇。”
曹操:“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裴松之:①“臣松之以为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余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②“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令狐德棻:“周瑜赤壁之谋,贾诩乌巢之策,何能以尚。一言兴邦,斯近之矣。”
《荀勖别传》: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于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记者团——静雯宝贝编辑整理报道
【编辑:Neversayp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