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杂谈】生不逢时之悲剧大将军姜伯约
一、人物简介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二、人物特征:
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
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
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之间的关系
三、姜维的悲剧人生。
中国古代的英雄概念,在儒家思想里,大抵是孔子所谓“君子”、孟子所谓“大丈夫”,具备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品质。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是英雄,无疑也必须具备姜维这种大无畏、顾大局的责任气质。论才华和功绩,姜维或许不比孔明,孔明辅刘备白手起家创建蜀国、三分天下、六出祁山。但孔明有刘备三顾之恩义,故为刘备父子鞠躬尽瘁实有其特别情由,而姜维虽有孔明知遇之情,但其为后主阿斗守业,究竟不过只需尽臣属本职而已。姜维恪尽本职超越了极至,在不得阿斗信任的无奈情境下,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条件下,他不是“合则留,不合则去”,而是依循一种**家责任,勉力九伐中原,最后屯田避祸、护国至死。
1、三次交锋降蜀。
姜维在三国演义中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主将,诸葛亮智取三城)出场,身份是天水郡的中郎将。
第一次交锋,诸葛孔明已取南安,用调虎离山之计派人扮裴绪,让马遵起兵救南安,然后让张翼和高翔半路劫杀,而赵云取天水。马遵正欲起兵,姜维自外而入曰:“太守中诸葛亮之计矣!”姜维并不是乱猜,他是以敏锐洞察力看到了破绽,一是报信裴绪此人,不熟悉;二是南安水泄不通,裴绪不是大将,安能突围;三是安定报马无公文。姜维设定了计策,姜维自引军城边埋伏,让马遵离城三十里后回,同城里军队三路截杀,诸葛亮计策受挫。这里通过赵云之嘴声明了姜维的武艺。(赵云同姜维进行马上较量,赵云在诸葛亮处夸奖了姜维枪法)
第二次交锋,诸葛孔明自为前部,亲自来攻打天水,孔明认为,以初到之日,激励三军,鼓噪直上,若迟延日久,锐气尽堕,急难破矣。孔明设定计策:白未敢及,晚候。姜维早已明白孔明必定亲自前来攻打天水,设定计策:自引一军在城东,马遵与梁虔、尹赏城外各一军,梁绪在天水城中一军,等待诸葛亮晚上攻打。结果是诸葛亮损兵攻城未果。这里通过孔明夸奖姜维的计谋:“兵不在多,在于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
第三次交锋,诸葛亮了解了姜维的身世后,利用其至孝的缺点(亦是优点),设定了连环计策:让魏延攻打姜维母亲所在的翼县,而赵云攻打天水郡的粮草所在上邽,使梁虔引三千军救上邽,使姜维引三千军救翼县。孔明让魏延将姜维一军放入翼县,同时将姜维要投降的假信息透露给俘虏夏侯纡,暗放夏侯纡回天水郡报告马遵,晚上再让人扮姜维攻打天水,使马遵相信了姜维投降。由于翼县粮草少,孔明展示蜀军的大批粮草,引诱姜维出城夺粮,趁势夺了翼县,姜维只有逃亡,到了天水又遭到马遵了不信任。姜维两眼泪流,往长安走,行不数里,遭诸葛亮包围。姜维投降,以逐个孔明下车相迎结束了交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维大喜而拜,。姜维降后,设计了夺取天水、上邽之计,孔明从之,自得三城,威声大震。
姜维自两次交锋胜利后的大喜,到第三次交锋失败的大悲,再到投降而受诸葛亮器重的大喜,经历了悲剧人生的第一次磨难,更是悲剧一生的开始,即使明知是悲剧,英雄总是想拥有那展身资的一片天地,不愿埋没在民间。
2、历经磨砺。
姜维在随后跟随孔明六出祁山中,又当将军又当谋士,受到了孔明的一再考试与培养。
九十四回中,羌兵以车来犯,孔明唤姜维曰:“伯约知破车之法否”。维曰:“羌人惟恃勇力,岂知妙计乎。”,孔明笑曰:“汝知吾心也。……吾计可施矣。”换现代说法,就是孔明安排妥当,然后叫姜维来,考考他应该怎么办,姜维早就懂得对付羌兵的计策,并知道诸葛亮是在考他,反问诸葛亮,你计策已经好了,还用问我吗?诸葛亮笑了作说明,底下蕴藏着姜维通过了考试。
九十七回,破曹兵姜维诈献书,孔明评价,计是好计,可惜大计小用了,但看结果,五万曹兵灰飞湮灭,不算小用。这里诸葛亮指导了姜维,出兵打仗不到最后胜利,中途的大胜亦不能算成功。
姜维在跟随孔明六出祁山中,还作为将领,经常单独外出作战。表现了其勇猛的性格。
3、恩师遗命。
姜维归蜀后,受着诸葛亮的日益器重,并得到了恩师般的教导,姜维无疑是感激涕零的。在诸葛亮五丈原镶星求寿中,姜维更是作为了护法。但由于求寿被司马懿看破,出兵骚扰,主命灯被魏延熄灭。诸葛亮在弥留之际,将蜀国的兴亡交给了姜维,授之以著书二十四篇,包括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并教姜维连弩之法(后救了姜维命),姜维自此正式登上了后三国的历史舞台。
姜维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他知道,要安全撤军回国,恩师已经设计完备,但一旦归国,他有着一个降将的身份,而且对蜀国内政的不熟悉,跟后主刘禅更是不熟悉,一系列问题都将困扰他,但又不能离开,因为恩师对他的情义他必须回报,作为英雄,他更想展示自己辅国安邦的忠君梦想。最重的恐怕是诸葛亮的重托,姜维的悲剧一刹那已无法避免。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我居然走了最难走的自考本科之路,辛苦之至,然也有得,毕竟真正学习了那么多的文学理论。回过头来,本体知识多了很多,不是买一个函授文凭所能比的。
4、八伐中原。
姜维作为后蜀的军事领袖。奋不顾身的进行了北伐。姜维处理自己身份问题清晰,就是只管军事斗争,远离内政,避免跟**和后主冲突,只要完成军事上的北伐胜利,就能向死去的诸葛亮有个交代。我想,既是姜维北伐成功,他也会全身而退,随之而隐的,因为姜维性格和表现上并不贪图荣华富贵。可姜维哪里想到,后主阿斗本身就是个糊涂虫,不是个奸雄霸主的料,更何况黄皓等小人作祟,战死的悲剧离姜维愈来愈近。
曹魏则在西线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军事人才如郭淮、王经、陈泰、邓艾,司马望等,而他们背后更有司马氏和曹魏强大国力的支撑,可姜维背后却是那只顾吃喝玩乐,朱紫难辨的刘禅和一帮拖后腿的小人。所以姜维的北伐相比孔明更多了几分悲壮和无奈。如果说孔明的北伐还有一线希望的话,那姜维的北伐可真是接近绝望了,北伐可说是一段不断在绝望中苦苦挣扎,寻求胜机的漫漫艰辛路。可惜曹魏能人辈出,始终没给过他机会。
一伐:魏司马懿**,大将军曹爽被杀,夏侯霸投蜀国,借夏侯霸之口,引出以后姜维要面对的两员大将钟会与邓艾。姜维以魏国内变为契机。一出中原,姜维策略:谴使去羌人通盟,然后出西平,近雍州。先筑二城与麴山下,以犄角之势,依丞相旧制,次第进兵。由于受羌兵未到,所筑两城危难,姜维引兵不救两城而去攻打雍州,姜维的围魏救赵的计策被陈泰与郭淮识破。姜维在牛头山连日作战,而郭淮他们已经断了洮水后路,姜维以夏侯霸先退,自己断后,在洮水,姜维奋死杀出,折兵大半,在阳平关前大战司马师,在退入城中,受司马师强关,以连弩法药箭,射退魏兵,麴山城句安投降。一伐以姜维折兵数万回汉中屯扎。
一伐中,姜维有轻敌现象,计策被郭淮陈泰算中,而且依赖羌兵太重,导致出兵延误,从中塑造出姜维性格中过于沉稳,而缺乏诸葛亮之谨慎,导致兵败牛头山。
二伐:姜维在成都,接到诸葛恪书信,要求一同相助伐魏,姜维复起大兵二十万,以廖化、张翼作先锋,夏侯霸为参谋,出阳平关北伐中原。姜维与夏侯霸商议计谋:谴人会羌人于陇右,然后进兵石营,从栋亭直取南安,而南安钱粮最广。姜维以卻正带金银珠宝结好羌王,让羌王起兵五万往南安而来。姜维在陇西遇司马昭开第一战,廖化和张翼皆敌不过徐质,败下第一阵。怎么杀徐质,姜维以粮道诱之,徐质引兵五千断粮道而中埋伏,被姜维一**倒坐下马,被乱军砍死。姜维杀徐质后,扮魏军而奔回魏寨,在寨中杀起,司马昭四下无路,只得勒兵上铁笼山据守。姜维断其路口,山上泉水止够百人之饮,司马昭仰天长叹:“吾死于此地矣!”然天不灭司马昭,拜井而得泉水,取之不竭。姜维围困而不能进南安。郭淮和陈泰并不先引军救司马昭,而以先退羌兵防止南安陷落。陈泰以诈降之计引诱羌兵夜劫魏寨,而魏兵四处围杀羌兵,活捉大王。郭淮收降羌王,以羌兵为先锋解铁笼山之围,迷当带领羌兵来到铁笼山,姜维出迎,魏兵在后却杀将起来,蜀兵大寨被魏兵杀入,铁笼山上司马昭也趁势杀下,姜维在逃亡中,射杀郭淮,与夏侯霸一起回汉中。折了人马,二伐失败。
姜维杀徐质,知道武艺不如徐质,而已刺徐质坐下马,杀了大将,体现射人先射马之智。扮魏兵杀入魏营,犹如拳击之组合拳,不给司马昭以思索机会,并以廖化切断其进路,使司马昭只得上铁笼山受死,然天不灭司马昭,奈何也,这里体现了宿命论的思想。姜维在败退中射杀郭淮,体现了姜维大胆勇敢,当时姜维只身受大批魏军追赶,但还是拿空弓,回身吓郭淮十数次,而当郭淮射箭过来时,姜维急闪,顺手接了,就扣在弓上,射向郭淮,郭淮以为姜维又是空弓,应弦落马,试想受魏军追赶,犹敢射杀主将,姜维真勇猛也。
三伐:魏国司马师擅行废力之事,引起国内叛乱。后司马师平叛而死,司马昭初掌重权,不敢擅离洛阳。姜维乘间请后主兴师伐魏。起了三伐之兵。
姜维到汉中,整顿人马后, 几位大将进行了前两伐的反思,张翼曰:“蜀地浅狭,钱粮鲜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之,恤军爱民,此乃保国之计也。”维以受丞相遗命而否之,夏侯霸曰:“将轻骑先出袍罕。若得洮西南安,则诸郡可定。”张翼又曰:“向者不克而还,皆出兵甚迟也。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若火速进兵,使魏人不能提防,必然全胜矣。”这里我们看到,其实张翼不失为文武之将,他看到了姜维数伐的弱点和消耗国力的缺点,提出保国之计。然姜维太想实现丞相遗命,从而功成而退,夏侯霸亦太想报家仇国恨。我们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谨慎的,在内政上也是用心的。而姜维急于求成,失掉了谨慎,更不用心于内政,从张翼之口,知姜维在恤军爱民上,没有下心,主观上形成了姜维的九伐必然失败的悲剧。当姜维坚持出兵时,张翼提出火速出兵,克服以前的弱点。张翼确是姜维北伐不可多得的良将。
三伐以姜维引兵五万望袍罕,在洮水河畔,姜维背水一战,斩首万余。并不从张翼劝谏,取狄道城。邓艾给陈泰出计:狄道城坚固,急切难攻。四郡不出兵救狄道,防止羌兵夺四郡。而用诈兵之计吓唬姜维退兵。结果姜维受吓退入剑阁,收兵退于钟提。
三伐后姜维被封为大将军。踌躇满志之际,姜维再议出师伐魏之策。由于姜维的穷兵黩武倾向,思想上急切于再立战功,为四伐失败种下恶果。
四伐:邓艾已算到姜维蜀兵必出的五个原因。而姜维果在宴席提出出兵的五可胜。令史樊建第一个谏,夏侯霸更是提出:“艾年虽幼,而机谋深远,近封为安西将军,必于各处准备,非同往日矣。”姜维厉声而绝。姜维性格上有刚愎自用的倾向,不如孔明的多虑,更急于实现恩师遗命。
四伐姜维杀奔祁山而来,姜维在看了魏兵的祁山九寨后,才初步感受到邓艾的机谋。姜维设计:用百余骑换衣甲,每日相扰,虚张声势,而带大军取南安去了。但这一切都被邓艾算到,结果可想而知,姜维被陈泰大军围困,荡寇将军张嶷数百骑相救,张嶷被射死。姜维感于张嶷忠勇,上表自贬。而军中将士多有阵亡者,皆归罪于姜维。
姜维在此役,感受到由于自己的刚愎自用,造成大将张嶷的死,并使蜀兵士气受挫,内心相当伤感的。同时在反思自己轻敌,乱出兵时,以上表自贬,姜维经此役后可以说再无年轻的气盛。姜维受着众将士的责难与归罪,只是默默承受,上表自贬,但姜维并没有牢记着张翼的恤军爱民之谏。
五伐:姜维北伐,几乎每年一次,虽然出兵都有契机,但战事频繁造成的后果,姜维却没有顾忌。北伐只造成了穷兵黩武,弱国更弱。与诸葛孔明的六出祁山相比,姜维显得缺乏作战的谨慎与准备,更没有考虑到内政与百姓的生活。但姜维如果不战,恐怕其要失去兵权,两难也。
当姜维在延熙二十年,听说司马昭大起两都之兵,将魏太后并魏主一起出征淮南诸葛诞。姜维大喜:“吾今番大事济矣!”准备五伐中原。中散大夫谯周作一篇《仇国论》给姜维。《仇国论》主旨提出养民,现非秦末,实有六国并据之势。请求姜维后动,重民劳而度时审。姜维并不关注战争造成的人口缺乏和战争造成的粮食短缺等内政问题,更没有看到**沉溺于酒色,信任中贵黄皓,不理国事。
姜维五次北伐,与傅俭合谋:“魏屯粮草,皆在长城,今可径取骆谷,度沈岭,直到长城,先烧粮草,然后直取秦川,则中原指日可得矣。”姜维直望长城而来,胜司马望一阵后,司马望逃入城内,姜维用火箭火炮打入城中,外用干柴烧之,城已将陷,魏兵援军到了。姜维正待与邓艾大战一场,诸葛诞已被司马昭平了,司马大军奔长城而来,姜维用计退回汉中。
六伐:吴国内乱平稳后,孙休派使者薛羽回蜀国答礼。回吴后薛奏:“近日中常侍黄皓用事,公卿多阿附之。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所谓燕雀处堂,不知大厦之将焚者也。”至此,孙休叹曰:“若诸葛武候在时,何至如此乎!”又写国书,说司马昭不日篡魏,必将侵吴蜀,早做准备。从这里可以看出蜀国已穷途末路了,姜维他怎能不知,所以姜维更急着北伐。
姜维听到这个消息,决定出师伐魏。姜维六伐出祁山,邓艾已早做准备,并掘好地道,准备一战败蜀。邓艾计策:地道在蜀兵左寨,邓忠与师篡各一万军,为左右冲击,郑伦引五百掘子军,从地道杀出,于当夜二更行事。是夜,蜀军左寨乱后,王蒋二将弃寨而走。姜维传令右营不得妄动,敌兵到已弓弩射之。魏兵十余次冲击皆被射回。邓艾计策并没有成功。
第二日,姜维引邓艾比阵法,姜维摆出武候八阵之法,诱使邓艾摆阵,并两军阵法相围,姜维阵法突变,将邓艾困于阵中。邓艾仰天长叹:“我一时自逞其能,中姜维之计矣”!后被司马望救出,但祁山九寨被蜀兵所夺。邓艾大败。
次日,司马望约姜维斗阵,教邓艾去夺祁山九寨,被姜维识破。魏兵又大败。邓艾突围,身被四箭。邓艾与司马望在渭南之寨,眼看着阻挡姜维不住,二人无法在军事上取胜于姜维,定下反间计,派党均结连黄皓,使后主连夜宣姜维入朝。
姜维退兵,至成都,问召回之故。后主无法说明,姜维叹息一声出朝,自投汉中去。
这一声叹息,带着那六次北伐的辛劳,带着那一身的劳累,带着那无法言语的失望。姜维啊,他怎么不明白自己承付的是一个多么无助的任务,他怎么不明白自己辅助的是一个******。他深深记忆着武候的伯乐之情,他深深记得那重得不能再重的遗命。
七伐:自姜维六伐以后,蜀国已是颓势。 姜维闻司马昭弑了曹髦,立了曹奂,喜曰:“吾今伐魏,又有名矣。”起兵十五万,分子午谷、骆谷、斜谷三路大军杀奔祁山而来。邓艾手下王瓘欲以诈降之计,破姜维之军。姜维将计就计,杀得魏兵大败。而邓艾丢盔弃甲,爬山越岭而逃。王瓘得知后,烧毁栈道,反而杀入汉中,姜维只得退兵回汉中平王瓘之乱。
姜维与邓艾,恰似武候与司马懿,姜维始终得不到突出祁山的机会。
八伐:姜维欲八伐,谯周出班反对,后主不应,允之。姜维临兴兵,廖化亦反对,维勃然大怒:“昔丞相六出祁山,亦为国也。吾今八次伐魏,岂为一己之私哉?今当先取洮阳。如有逆吾者必斩。”姜维心里知道,除了这次,自己能伐的次数已没有了,各方面都将不许。如再不伐,可能就此,失去机会。
姜维以夏侯霸为先锋,夺取洮阳,夏侯霸被邓艾伏军所射死。蜀军两番败走,姜维心中摇动。但他与众将曰:“胜败乃兵家常事,今损兵折将,不足为忧。成败之事,在此一举,汝等始终勿改。如有言退者力斩。”姜维偷袭祁山九寨不成,与邓艾在祁山九寨四面攻围。
**后主,听信黄皓,欲以阎宇换姜维。召姜维回朝,姜维只得从命。八伐结束。一位面目苍老的将军,第八次北伐又是失败而归的姜维,作为一个敌国的降将,姜维已经在蜀地生活了30年,面对连续的失败和孤立的局面,不知这时他是否想起当年诸葛亮带着27岁的自己撤退的情景。到这里,姜维深深感到,自己在朝野的孤单,黄皓小人的厉害。为了保住兵权,更为保住能完成武候遗命,姜维准备劝谏后主杀黄皓。他不知道贸然一来,更把自己更陷入绝境之中。
观姜维八伐失败,主要受制于姜维的主观思想,亦受蜀国奸臣等各方面因素制约,既是有时有所突破,然而天命不然。既体现了书中的宿命论思想,又体现作者不想违背基本史实的撰写思想。
5、屯田避祸。
姜维对黄皓小人两次败坏北伐之事耿耿于怀。在后主与黄皓宴请之日,维引数人径入。姜维当时拜了后主,哭着奏:“臣困邓艾于祁山,陛下连降三诏,召臣回朝,未审圣意为何?”后主默然不语。姜维又说道:“黄皓奸巧专权,乃汉灵帝十常侍也。陛下近则鉴于张让,远则鉴于赵高。早杀次人,**自然清平,中原方可恢复。”后主笑着,举例说了昔日董允切齿劝谏都不从,姜维于是叩头说,“陛下今日不杀黄皓,祸不远也。”后主只是将黄皓叫出,向姜维认错而已。姜维知道杀不了黄皓,忿忿而出。卻正教给姜维一个保国安身之策,让姜维带军到沓中屯田,一者粮草助军,二者可以尽图陇右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视,四着,将军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其实蜀国的覆灭,很大程度上不能归罪于姜维的北伐。姜维一个降将身份,在蜀国毫无**背景可言,所以他有意回避国内错综复杂的**斗争,常统兵在外,不预朝政,以致**竖阉把持朝政,民不聊生,而且有两伐在紧要关头被黄皓终止。情况严重下,姜维力劝刘禅诛杀黄皓时,已晚矣。如果姜维要夺后主帝位,恐怕也不是难事,但他宁愿选择了避祸屯田,更显示了他思想上的忠君。书中愈显示姜维的正直与正统,姜维的悲剧就显得愈悲。
6、假降而死。
姜维的屯田避祸,被司马昭识破。使得司马昭见有机可乘,大胆攻蜀。也就等于要结束姜维悲剧的一生。
司马昭以邓艾、钟会两人分兵两路,破蜀。黄皓藏匿了姜维的告急文书,后主听信黄皓的一个师婆,每日在宫中饮宴欢乐,焉能不败。
姜维败退入剑阁,邓艾走阴平小路,过摩天岭,取了江油,屯兵涪城,刘禅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守绵竹。后被邓艾所破,刘禅只得投降。刘禅投降之后,蜀汉之亡既已成为现实,但姜维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假意与钟会结为兄弟,利用钟会、邓艾的矛盾,想一举毁灭钟、邓二军,甚至在这时,他还密与后主书曰:“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事情败露以后,他又骗过钟会,“领武士在杀众魏将”,魏军来围攻他,他“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我每读这里,眼睛里总是噙满泪水)
在蜀国破灭之时,象姜维这样忍辱负重、殉于国难的英雄稀少,更何况,姜维想的不是舍生求死,而是如何度过难关,挽回败局。所以,在他身上,我们不仅能清楚地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影子,而且也能清楚地看到刘备“忠义昭烈”的遗风,刘禅降魏,蜀国并没有真正的覆灭,而姜维的死的一刹那,拥刘的悲剧才算真正地演到了尽头。
四、历史评价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
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左思《三都赋》:“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葛匪姜,畴能是恤?”
常璩:“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廖化:“‘兵不戢,必**’,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
孙盛:“①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於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②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油,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於逆顺之间,希违情於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於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裴松之:“①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於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②郄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郄正也。”“③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於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於魏何损?”
范缜:“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
胡三省:“①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之贬,非也。”“②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
李贽:“又一孔明。”
黄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乱矣,吾不能为姜伯约矣。”
王鸣盛:“①姜维志在复蜀,不成被杀,其赤心则千载如生.维之于蜀,犹张世杰、陆秀夫之于宋耳。”“②但讥其玩众黩旅,以致陨毙,寿岂不知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蔡东藩:“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是咎在黄皓,于维无尤也。剑阁守险,锺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维亦无尤也。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锺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天不祚蜀,**之足尤乎?”
【编辑:Neversayp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