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静雯宝贝
《大皇帝》新武将司马懿即将隆重登场,他最终将以什么兵种出现?他的武将技效果如何?他的将魂将在哪里获取?他能跟诸葛亮对抗吗?所有的谜团即将揭开。在谜团即将揭开之际,我从个人简介、重要出场、人物形象、韬光养晦的运用、历史评价、从其身上得到的启发等方面跟大家聊聊三国中的司马懿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将韬光养晦运用的如此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
一、个人简介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子所及也。”
二、三国中司马懿的四场重头戏
1、隐忍蛰伏,深藏不露。
《三国》中司马懿的出场很有些隐士的派头,剧中暗示到曹操赤壁大败之时,他已经在曹操身边深藏不露很久了。似乎对曹操的一举一动都了然于胸,等待的不过是一个机会,赤壁之战后他认为他的机会来了。剧中司马懿对当时三国各方人才现状的分析和自己选择服务于曹氏的理由倒也是合情合理的。
2、审时度势,赢得先机。
在曹氏家族内部的夺嗣斗争中他能审时度势地选择好队伍,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地方。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他眼光独到地选择了曹丕,表现出了远见卓识,曹丕的胜利就等他自己的胜利,为司马家族的后来居上赢得了先机。尽管这些内容大部分都是杜撰出来的,但是对于《三国》本身而言,的确丰满了司马懿的性格,使得这个人物立了起来。
3、受命出征,力阻诸葛。
司马懿是诸葛亮最大的敌人,他首次出征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擒杀孟达,夺取街亭,使诸葛亮的首次北伐计划遭到致命打击。之后又使用反间计,再度迫使诸葛亮无功而返。他凭借着隐忍和那么一点点运气躲过了劫难,并且把诸葛亮活活熬死,而且自己也在斗争中打击了政敌曹真,赢得了雍凉诸将的支持。
4、致命一击,权倾朝野。
在**斗争中装病示弱来迷惑对手是**人物常用的手段,历史上很多人都用过这一手,而且屡试不爽。司马懿最善于掩饰自己,他也用装病来麻痹曹爽,在积累多年力量之后,突然发出致命一击,彻底打垮了曹氏家族的势力。把当年曹氏父子对汉献帝的手段反过来都用在了曹氏子孙身上,可谓一报还一报,历史有时很有意思。
三、跟曹操相比,司马懿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司马懿是个很有“能耐”的人,既有能力,能力很强,又有耐力,耐力更是不同寻常。他甚至在小字辈面前,在曹爽这种不堪一击的鼠辈面前,都能等待,也善于等待,做到忍辱负重,装疯卖傻,要我干什么都行,但是最后我要达到我的目的。还是那句话: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我不着急笑,但是我要最后笑,最后笑的肯定是我,这就是司马懿。
我们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三分天下归晋一统,主要还是靠司马懿的功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确是一个心怀叵测而又善于掩饰的人。《晋书》卷一《宣帝纪》称赞他:“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在中国这种最具危险性的继承接班的**游戏中,他一直能够游刃有余,在魏国历事四主三朝,虽然几次外放冷落,几次褫夺兵权,但总能在**风波中化险为夷,“咸鱼翻身”,最终身居高位,居于权力的顶峰。应该说,司马懿不愧是三国末期最出色的**家。
后人在评价司马懿的时候,经常拿他和曹操做对比,认为司马懿跟曹操很相似,或者说司马懿跟曹操是一类人。
司马懿在魏朝,跟曹操在汉朝,外表上看大抵相同,人臣之地位极矣,权术之运用极矣。但是两个人的性格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简单地说,曹操比较狠,司马懿比较阴。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曹操叱咤风云,敢作敢为,什么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他没有半点畏惧顾虑之心,不怕别人说他好,也不怕别人说他坏,反正我就是我,我就是这样,我爱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拦不住我,谁也挡不住我。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恣意行事,挥洒自如。曹操有这种一往无前、勇往直前的气魄,无论是英雄的气魄也好,奸雄的气魄也好,反正他具有这种气魄,像火一样地能烧你。
而司马懿不一样,如果也用一个比喻,他就像水一样,即使淹了你也淹得一点感觉都没有。被火烧,能有感觉,被水淹却没感觉,因为水是阴柔的。看见火,谁也不敢往前扑;看见水,那就没准了,夏天一热,谁都想往水里潜去。所以虽然“水火无情”,但水比火更危险,或者说危险更隐蔽。
《老子》一书讲柔弱胜刚强,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司马懿这样的人就像水一样,善于以柔克刚。这里隐含着中国哲学上很深奥的道理。
司马懿胸怀大志,但居心叵测,极善于掩饰自己,你根本猜不透他。他总是想要达到某种目的,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一忍再忍,一等再等,一点儿也不着急,等得你都没有耐性了,等得你都等不住了,他最后一刀子就能把你给杀了。这就是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再怎么被贬,再怎么不受重视,再怎么被击败,他从不担心,从不害怕,从不畏惧。因为他知道自己能等,自己能忍,能等到最后,忍到最后——当然也笑到最后。
可以说,曹操基本上属于一种自我膨胀的人格,司马懿基本上属于一种自我内敛的人格。如果说曹操是那种很热情、很张扬的人,那么司马懿就是那种很冷静、很沉稳的人。曹操因为自我膨胀,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都格外地突出,所以我们能感受到他是真实的、完整的人,我们能够理解他,能够看透他。而司马懿因为自我内敛,从内到外都似乎很一致,对我们来说,他就更像一个影子,一种概念,虽然能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他难以被看透,也难以被理解。
三、韬光养晦的司马懿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武
韬光养晦被邓公定为中国的发展战略,顾名思义,韬光养晦就是在力量或时机不成熟时,和光同尘,示敌以弱,麻痹敌人,而在当力量或时机成熟后,一跃而起,完成崛起,征服或消灭敌人。春秋战国时的范雎、孙膑、勾践都成功地运用了此方法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将韬光养晦运用到极至的要数三国时的司马懿先生。
1、韬光养晦一 —— 装病辞官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担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才能,想要起用他,可司马懿不愿与曹操打交道,他以有风痹,不能起居,推辞了。曹操派人晚上去刺探他的情况,司马懿坚卧不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还想用司马懿,并对使者说:“他司马懿再推三阻四,就把他抓起来” (若复盘桓,便收之)。这次司马懿害怕了,终于出山担任了丞相府的文学掾,后来又提升为丞相主薄。
评析:司马懿虽有积极用世的一面,但在从政的路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在其后西征辽东太守公孙渊的路上,路过温县,他见到父老故旧,燕饮累日,长叹息后,怅然有感,作诗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逢际会,奉辞遐方。将扫芜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2、韬光养晦二—— 屡辞封赏
司马懿由于战功卓著,多次受到朝廷嘉奖,但司马懿低姿态,屡辞封赏。《三国志》魏书三少帝本纪注解,孔衍汉魏春秋曰:诏使太常王肃册命太傅为丞相,增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如汉霍光故事。太傅上书辞让曰:“臣亲受顾命,忧深责重,凭赖天威,摧弊奸凶,赎罪为幸,功不足论。又三公之官,圣王所制,著之典礼。至于丞相,始自秦政。汉氏因之,无复变改。今三公之官皆备,横复宠臣,违越先典,革圣明之经,袭秦汉之路,虽在异人,臣所宜正,况当臣身而不固争,四方议者将谓臣何!”书十馀上,诏乃许之,复加九锡之礼。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汉氏崇重,故加九锡,此乃历代异事,非后代之君臣所得议也。”又辞不受。
司马懿对子弟说:“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
3、韬光养晦三—— 装病惑敌
始八年(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邓扬、丁谧之谋,把太后迁到永宁宫,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晋书·宣帝纪》,来排挤司马氏的势力司马懿不能禁止,从此与曹爽矛盾渐深。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晋书·宣帝纪》)。
随即,曹爽等人加紧了篡权的步伐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黄门张当私自把内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给曹爽,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谋危社稷。
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司马懿可能是装病。同年冬,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马懿假装病重,让两个侍婢扶持自己,要拿衣服,拿不稳,掉在地上,还指着嘴说渴侍婢献上粥来,他用口去接,汤流满襟李胜说:“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司马懿故意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善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李胜说:“当还忝本州李胜是荆州人,非并州”司马懿故意错乱其辞:“君方到并州”李胜又说:“当忝荆州”司马懿说:“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李胜回来对曹爽说:“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过几天,他又说:“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晋书·宣帝纪》曹爽等从此便不再防备司马懿。
司马懿表面装病,实际上也在暗中布置,准备消灭曹爽势力。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之后,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曾国藩的大功**、袁世凯的洹水钓鱼都深得韬光养晦之策的精粹。
三、历史评价
古人对于司马的评价都相当之高:
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③有符于狼顾也。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崔琰: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四、从司马懿身上可以学习到:
1、谨慎小心。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处理任何事情时,应像司马懿在打消曹氏君王对自己的猜忌和不信任的过程中那样小心、谨慎,这样最后也能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也不会让自己留下后悔。在学习中,每做一个题或看一本书都应该小心翼翼的去做,不分心;在生活中,不管是自己主动去做或者是别人安排去做的事,都应谨慎,有远见,这样既可以有效率,又有好的成果。
2、深谋远虑。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未来规划,这就需要我们“深谋远虑”。从近期到远期,其中的每一步应该怎样走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过一天算一天,这样永远也只会停留在今天,甚至倒退。往往一个成功的人士,他们每一天都是在想着“明天我应该做什么”“近几个月,近几年应该做什么,并且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
3、机灵。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是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下进步着的,这就要求我们能随机应变。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许多麻烦的事,这就需要我们能机灵的处理。
4.能忍。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不能受到别人的指责,更不用说侮辱了。司马懿能忍受着被别人的指责,而最后也达到了他自己想要的结果。特别在做自己从没做过的事情而又不会做的时候,少不了被别人的指责。这时应该要忍。如果不忍,那么别人就不会再教你,最后你什么也不会。还有当别人误会你的时候,我们不应一时冲动,而与别人打架或争吵,应该忍着,能心平气和的去解决,这样也会很好的把事情解决。
【编辑:Neversayp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