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三国】从三国地图看当时天下大势(第四部分:南征北战)
233年4月,刘备于白帝城去世,传位刘禅,托孤诸葛亮和李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段话和事情的经过,就是被后世人所津津乐道,推举为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的千古佳话的白帝托孤。
七擒孟获:
诸葛亮听到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生擒他。五月,大军渡过泸水,与孟获军战,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带他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蜀军如何,孟获回答他:“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我之前不知你军虚实,所以才战败。现今蒙赐观看营阵,原来只是如此,必定可以胜利了。)
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要孟获心服口服。只是向孟获一笑,将他放走再战。经过七次擒纵,诸葛亮仍继续放走孟获。孟获及其他夷人开始反思,不再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公(诸葛亮),真是天上的神威,南人不再反叛了。)“大军便移到滇池,蜀军成功平定南中,至十二月回到成都。
刘备被孙权打败,孙权随之与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吴国,结果被孙权的大将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托付曹睿于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后对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一出祁山: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二出祁山: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吴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十三日,孙权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孙权自建安五年(200年)继其兄孙策的事业,便成为江东一方之主。魏、蜀相继称帝以后,孙权因迫于形势,曲意事魏。
230年1月,孙权遣卫温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
夷洲,系陈寿所著之《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中所提到的一个地名,大部分的中国大陆学者和部分**学者认为就是今天的**,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于这一说法提出质疑。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232年3月 ,孙权遣周贺、裴潜渡海到辽东。
10月,公孙渊遣宿舒、孙综称藩于吴,并献貂马。东吴大悦,加公孙渊爵位。
234年8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蜀军退兵。魏延与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杨仪斩延首。
【编辑:乀静雯宝贝】